在现代空气净化应用中,客户越来越关注过滤器对 PM2.5、PM10 等颗粒物的实际过滤能力。ISO 16890 是目前国际主流的标准,用于评估通风用空气过滤器对不同粒径颗粒的质量效率。
本文将简明介绍如何根据 ISO 16890 测试 ePM1、ePM2.5、ePM10 以及 Coarse 等分级效率,并解析与之相关的测试粒子、粒径分布、数据采集方法以及设备设计要点。
为什么从EN779 过渡到 ISO 16890?
ISO 16890 的制定不仅是为了统一国际空气过滤器测试标准,更重要的是提升过滤器效率评价的科学性与可比性,确保结果能反映产品在真实使用中的性能。
为什么引入 IPA(异丙醇)去静电处理?
很多现代过滤材料,特别是带驻极电荷的无纺布,在初始状态下效率非常高,但这种静电捕集能力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因湿度、老化或颗粒负载而衰减。为避免“虚高”的效率评价,ISO 16890 要求对样品进行 IPA 蒸汽处理,以彻底消除电荷,测得的效率即为“最低效率”。
使用“初始效率与最低效率的平均值”作为等级判定依据,可以有效:
反映材料真实物理性能
提高结果稳定性与一致性
保障不同类型材料的公平竞争
这也是该标准比 EN779 更严谨、更具实际参考价值的重要体现。
传统 EN779 使用单点效率(0.4 μm)和计重效率做判定,但在实际环境中,空气颗粒物分布更广。ISO 16890 提供了更科学、接近真实的评估方式:
依据粒径加权质量效率
与 PM2.5、PM10 监测指标直接对应
分类更具参考意义,适用于实际环境评估
测试粒子类型:DEHS 与 KCl 各有侧重
ISO 16890 推荐使用两种测试气溶胶:
粒子源 | 粒径范围 | 应用 |
DEHS | 0.3 – 1 μm | 测试细颗粒物(ePM1)效率 |
KCl | 1 – 10 μm | 测试中大粒径(ePM2.5、ePM10)效率 |
这种搭配有助于全面覆盖标准中所需的 0.3–10 μm 粒径范围。
测试粒径分布与设备要求
ISO 16890 要求测试覆盖粒径范围为 0.3–10 μm,并将其划分为 13 个标准粒径区段,用于计算各等级效率(ePM1、ePM2.5、ePM10)的加权质量效率。这些分段如下:
序号 | 粒径区间(μm) |
1 | 0.30 – 0.40 |
2 | 0.40 – 0.55 |
3 | 0.55 – 0.70 |
4 | 0.70 – 1.00 |
5 | 1.00 – 1.30 |
6 | 1.30 – 1.60 |
7 | 1.60 – 2.20 |
8 | 2.20 – 3.00 |
9 | 3.00 – 4.00 |
10 | 4.00 – 5.50 |
11 | 5.50 – 7.00 |
12 | 7.00 – 8.50 |
13 | 8.50 – 10.00 |
各分级效率的粒径范围为:
ePM1:基于 0.3 – 1.0 μm 范围内的加权效率(前4段)
ePM2.5:基于 0.3 – 2.5 μm 的加权效率(前7段)
ePM10:基于 0.3 – 10.0 μm 的完整加权效率(全部13段)
因此,粒子计数器需具备以下能力:
检测范围覆盖 0.3–10 μm
至少划分为 12–13 个粒径通道,与 ISO 分段一致
设备需具备自动化数据采集与转换功能,将粒子数浓度转换为质量浓度,并根据 ISO 16890 的分布权重进行加权处理,从而准确得出各级分级效率。
标准将 0.3–10 μm 范围划分为 12 个粒径段,每一段都需准确测量过滤前后粒子浓度变化。计数器必须具备完整分段检测能力,尤其是以下粒径整段覆盖能力:
效率等级 | 对应粒径段范围(μm) |
ePM1 | 0.3 – 1.0 |
ePM2.5 | 0.3 – 2.5 |
ePM10 | 0.3 – 10.0 |
推荐设备:光学粒子计数器(OPC)、APS
要求计数通道覆盖上述完整粒径段,至少12段分布,具备 ≥500 个粒子统计能力
测试方式:上下游交替采样 ≥30 秒,转换自动控制
数据处理:粒子数转质量浓度,加权求得分级效率
ePM1、ePM2.5、ePM10 的效率均基于质量加权平均:
E_i:第 i 段粒径的效率
W_i:第 i 段粒径的质量权重(由 ISO 提供分布函数)
最终等级分类依据平均效率(初始与最低效率平均值)决定。
IPA处理与最低效率/平均效率定义
过滤器中许多材料通过静电吸附提高初始效率,但这种效应在实际使用中并不稳定。因此,ISO 16890 要求通过最严格的 IPA 蒸汽处理去除所有静电,以确定材料的“最低效率”:
最低效率:指经过 IPA 静电中和后的效率,反映物理结构捕集能力
初始效率:材料未经处理时的性能,可能受静电强化
平均效率:二者平均值,为正式等级判定依据
例如:若初始效率为 75%,最低效率为 45%,则平均为 60%,过滤器可归为“ISO ePM1 60%”。
若 ePM10 效率 < 50%,过滤器被归类为“ISO Coarse”,不再基于粒径效率,而是采用计重效率方式进行性能评估:
使用 ISO A2 灰尘加载样品
测试初始和终阻力点的样品质量变化
得出:计重效率与容尘量
输出指标:
初始计重效率 = 捕尘质量 / 喂尘总量
容尘量 = 达到终阻力前所容纳的粉尘量(g)
报告内容包含哪些核心数据?
初始效率、最低效率、平均效率
分级效率(ePM1、ePM2.5、ePM10)
粒径效率分布曲线
加尘曲线与压差变化
对 Coarse:计重效率与容尘量
测试设备的关键能力
一套符合 ISO 16890 要求的测试设备,应具备以下核心模块:
管道与风机系统:提供稳定可调的测试风量(如 500–4500 m³/h),保持流速稳定性
油性 / 盐性气溶胶发生器:分别用于 DEHS 与 KCl 粒子的高效稳定发生,确保最大颗粒物10μmKCL粒子数量 ≥500/min
加灰系统:支持标准 A2 灰尘连续加尘,集成计量称的系统自动读取数据并记录。
粒子计数系统:支持 0.3–10 μm 范围内12段粒径分布采样,符合分级测试精度要求
数据计算与控制系统:控制系统风机发生器启动,联动计数器稀释器等工作,自动采集上下游数据,执行效率计算、平均值评估和报告生成等。
小结
ISO 16890 的出现使过滤器测试更接近实际应用场景。理解其中效率测试逻辑与方法,有助于设计更有效的产品,也能帮助客户对测试数据有更明确的认识。
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标准、测试系统或设备集成方案,欢迎联系我们获取详细资料或演示报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