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普遍认为,风量越大,面风速越高,过滤效率越低。换句话说,降低风速应当有助于提高过滤效率。
然而,在实际测试中(例如风量为 500 m³/h 的工况),我们却发现:风速降低时,过滤效率反而下降了。本文尝试从过滤机理的角度,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种现象在一些过滤行业的资深工程师中也有共识,本文将结合行业观察进行探讨与分享。
1. 过滤机理及其与风速的关系
过滤器的工作依赖以下几种颗粒捕集机制:
理论上,较低风速应当增强以扩散为主的捕集机制,从而提高对 MPPS(最易穿透粒径)颗粒的过滤效率。
2. 为什么在极低风速下效率反而降低?
尽管理论上有优势,但在实际中,以下物理机制会导致效率在极低风量下出现下降:
a. MPPS 向更大粒径偏移
当面风速降低,MPPS 可能偏移至更大的粒径区间(如接近 0.3 μm)。
扩散捕集作用减弱,惯性捕集也未充分发挥,导致总效率下降。
b. 颗粒沿气流绕过滤材纤维
风速过低时,空气流动更趋于层流,流线稳定。
颗粒可能沿气流线穿过纤维之间的空隙而未被捕捉,尤其在纤维间距大、孔径较大的过滤材料中更为明显。
c. 滤材不适合扩散主导型机制
某些玻纤材料设计用于标准或中等风速条件下。
在低风速下,扩散机制无法有效主导过滤过程,导致效率下降。
d. 气流偏流或颗粒分布不均
低风速下气流缺乏扰动,气溶胶在过滤器面前分布不均。
可能造成局部区域颗粒浓度偏高或偏低,影响整体效率表现。
e. 滤材厚度不足或结构过薄
某些薄型过滤器在低风速下,虽然颗粒停留时间变长,但颗粒路径集中、不偏转,无法充分接触纤维,过滤效率反而下降。
3. 结论
尽管理论上低风速应提高过滤效率,但实际过滤性能受到滤材结构、MPPS 分布及空气动力学特性等多因素共同影响。
在某些设计结构或材料条件下,当风速过低(如 500 m³/h)时,过滤效率反而出现下降。
因此,在非标准风量下测试过滤器时,应结合过滤机理进行全面分析,而不能仅以测量值作绝对判断。
*如需了解更多关于 HEPA/ULPA 过滤器测试的专业信息,或定制适用于特定工况的过滤解决方案,欢迎联系我司技术团队。